2012年10月3日

「機」不可使?再來談談手機飛行模式吧

故事要從一位美國大腕說起。

2011年12月的一天﹐曾出演過《我為喜劇狂》的大明星亞歷克•鮑德溫(Alec Baldwin)一如以往抱著自己的手機,久久不肯放下,不知從何時起,他成了Zynga公司拼字遊戲《Words With Friends》的鐵粉。

洛杉磯國際機場,飛機即將起飛,熟悉的聲音在耳邊響起——「請大家關掉一切電子儀器」。沉浸在拼字世界的鮑德溫是斷然不願照做的,空乘人員費盡口舌再三勸阻,依舊無果而終。鮑德溫就這樣在眾目睽睽之下被請下了飛機,此後他不忘在自己的Twitter上大肆吐槽。

這件事將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再次推上了口水巔峰:飛機上為何要禁止使用手機?

時間倒流回1991年。當時的一些飛行員和空乘人員反饋稱,電子設備會影響飛機的導航設備﹐可能干擾駕駛艙與地面的通訊,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隨即便頒佈了禁令。

雖說這一規定早已被公眾廣泛接受,但在民航業內卻存在大量的爭議。多年以來﹐波音公司以及探索頻道等機構通過各種手段,進行了大量實驗。但是直到現在仍沒有找到證據,來證明手機能夠對地空通訊產生任何值得一提的影響。美國聯邦航空管理局也只是表示﹐電子設備的無線訊號「可能會」干擾航班運營。聯邦通訊委員會屢次搖擺不定,還是維持了原議。

委屈的手機們

既然手機能發射無線電波,為什麼不能證明它影響地空通信?這是因為航空信號用的是118MHz頻段,而國內GSM手機用的是900MHz左右頻段,WIFI信號頻率更高,它們相差這麼大,理論上是不能干擾到一起的。然而實際上,因為手機採用的是跳頻脈衝的方式發射信號,所以會產生許多不同頻率的次生電波。這些次生電波儘管很微弱,但面對機載通訊設備的超高靈敏性,就顯得不太讓人放心了。

為蒐集電子設備是否會干擾飛機起降的實際證據,《華爾街日報》近期對492名在過去一年中搭乘過航班的美國成年人做了一項網上調查。在該調查 中,40%的受訪者表示在其近期的大多數航程中沒有完全關閉手機,7%以上的受訪者說他們沒有關機,無線Wi-Fi和手機通訊功能都處於啟動當中,還有 2%的受訪者則跟鮑德溫一樣在飛機起降時仍在使用手機。

這些數字意味著什麼呢?一架美國國內班機平均能容納78名乘客,根據粗略計算,這78人全部關閉手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不到十萬萬億分之一!如果個 人電子設備真像美國聯邦航空局所說的那麼危險,那麼美國國內航班的導航系統和通訊設備應該每天都會受到干擾,但實際上我們並沒有看到這些現象。

為什麼在缺乏確鑿證據的支持下,這種禁令還能持續這麼長時間?眾所周知,人類的思維往往會不假思索地「下定論」。如果兩個事件接連發生,而其中一個事件貌似導致了另一個事件的發生,人們就會傾向於做出這種假設。機組人員說當他們發現有乘客違反規定使用電子設備時,航班上的設備恰巧出現了故障。這種軼事證據是完全有可能的,沒有理由對其加以質疑。

然而,當我們考量這些軼事證據時,不會去想即使沒人使用電子設備,故障也同樣會發生,更不會去考慮當飛機順利起降時,到底有多少乘客悄悄打開了手機。調查結果顯示﹐幾乎每次航班都存在違反規定打開手機的乘客。

恐懼是一個強大的助推劑﹐謹慎從事則是一種自然反應。出於為乘客安全著想的正當理由,監管當局不願放鬆相關規定,他們的腦海中無法擺脫因使用手機而 導致飛機墜毀的悲慘畫面。在不能確定是否有明顯危害的情況下,本著安全第一的原則,手機就成了飛機的敵人,因為民航是經不起「臨床檢驗」的。手機們對此紛 紛表示,自己感到很委屈。

一旦禁令實施,要想廢除它就變得十分困難,因為一直都沒有發生因電子設備而導致的航空意外事故,這更增強了我們的信念,現狀是正確的。然而,這種邏 輯與動畫片《辛普森一家》(The Simpsons)中的情節一樣可笑:辛普森爸爸(Homer Simpson)煞費苦心地在斯普林菲爾德(Springfield)組織了「防熊巡邏」(Bear Patrol),並歡欣鼓舞地認為沒有發現有熊出沒要歸功於「防熊巡邏」,而不是因為這個城市本來就沒有熊。

扭曲的「飛行模式」

既然擔心手機影響地空通信,開啟「飛行模式」總行了吧?對不起,仍然不可能。

何為「飛行模式」?當你想使用手機中的某些功能時,如計算器、秒錶、時鐘,而又不願被外界干擾,這時啟用的一種防干擾狀態,被定義為最早的「飛行模式」。

事實上,早在2000年手機行業剛剛興起的時候,那時候的白屏機、藍屏機還沒有智能操作系統,沒有那麼多糾結的功能,可是搭乘飛機也要一概全程關 機。「飛行模式」概念最初的產生,是指像坐飛機一樣讓你的手機不被擾,這就意味著,「飛行模式」這個概念的出現與智能機無關,更與「可以在飛機上使用」無 關。

最先得到用戶需求的往往是一線商家,在眾口鑠金的情況下,廠家跟隨用戶的習性而動,「飛行模式」逐漸普及,最終演變成了商家和民眾口中的「可在飛機上使用的模式」,廠家、用戶、民航局三者之間開始了持續不斷的博奕。

從科學角度來看,飛行模式並不能百分之百做到「零信號」。雖然與外界的信號中斷,但是只要有電存在,手機就會產生電磁波。舉例來說,在「飛行模式」 下,手機仍能連接WIFI上網,這足以證明「飛行模式」並不是絕緣體。何況很多技術不過硬的山寨廠家也在推出該模式,可靠性更是要打個問號。

得不到民航局的認可,徒有其表的「飛行模式」,不如改為「睡覺模式」,或者「午休模式」,這樣最起碼可以保證在睡眠時不受到電話的騷擾

這場曠日持久的爭論仍在繼續。從科學研究的角度來看,無論說絕對有干擾,還是說絕對沒幹擾,都是不負責任的。但必須指出的是,所有對於電子設備的禁 令必須基於證據而不只是可笑的恐懼。至少目前的證據表明,幾乎每個航班的起降都有手機和電子設備開啟,而這些飛機並沒有從天上栽下來。

對於乘客來說,這並不是一個問題:坐飛機就要遵守飛機的規則,它也許無益,但一定無害。您想想,飛機上面又沒有移動電話基站,打開沒有信號反而費電,你開著幹嘛呢?再者,飛機上面關手機,早已經成為了現代文化的一部分,它體現的是一種文明和對他人的關懷。

「機」不可使,是種和諧的社會契約,更需得到科學至尚的論斷,別讓手機委屈,也別被謊言魔怔。

以上內容轉載自騰訊科技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