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1月17日

從Google與Facebook口水戰,看Facebook生態圈的成形與(對Google)威脅

最近這兩個禮拜,網路上有兩場大公司的口水戰,一是發生在中國的騰訊與360之 間;另一個則發生在美國,關於Google與Facebook。前者雖然吵得比較兇,但台灣網友很少用這兩家服務,所以多半是抱著"隔岸觀火"(真的是隔 岸)的心態在看好戲;而後者,雖然兩家沒有真鬧到撕破臉的程度,但因台灣使用者眾多,或許對我們切身的影響是比較大的。
這場口水戰,過程大致如下:
  • Google抱怨:Facebook從GMail中撈聯絡人清單出來,但是自己卻不願意把聯絡人清單匯出到GMail。這讓Google覺得很不公平,所以11/4發表聲明,修改GMail服務條款,要求每個從GMail撈聯絡人清單的服務,也要提供匯出名單給GMail的功能。這聲明明顯是針對Facebook來的;就因為Facebook上的名單不能匯出到GMail,所以GMail開始禁止Facebook從GMail這裡撈資料。
  • 把"朋友清單"從GMail中撈出來,對FB來說是個很重要的功能,所以FB…. 叫大家先把GMail的聯絡人清單匯到檔案上,然後再上傳到FB上…總之就是想繞過Google的檢查啦…
  • Google發表聲明說:"我們對Facebook這麼做感到很失望。" 公開聲明的大意是:網友應該對自己建立的資料握有掌控權,所以GMail仍會持續讓網友把聯絡人清單匯出,因為聯絡人清單是屬於網友的。基於同個原則,Facebook應該也要公開這些資料才是。
  • Facebook的工程師Mike Vernal 在TechCrunch上發表留言說: 才不是呢,Facebook跟Email是不一樣的。在email裡,每個人擁有他(自己建立的)聯絡簿沒錯;但在Facebook上,你只擁有你的"好 友名單"(A Friend List),而不是"好友的資料"(Friends' information )。email是屬於你朋友的資料,Facebook自然不能隨隨便便匯出給Google。"Facebook的立場一直以來都是一致的" Mike Vernal說道。
Facebook提供匯出的好友名單:就真的只是一堆名字而已….
FB工程師的話才講完沒多久,當場被TechCrunch、Search Engine Land這幾個部落格打了個大巴掌。也難怪現在網路上談到此事,都站在Google這一邊比較多。
但是,Facebook上面的資料控管爭議,早就不是新聞。如果有一些讀者有印象的話,兩年前我們提過Robert Scoble,他曾經試圖用Web Scraping的手法,把他在臉書上的個人資料一個一個"刮"下來、匯出到自己電腦,結果反遭臉書停權的故事。也就是說,這爭議兩年前就有了,為什麼兩年後的現在,Google才突然要跳出來抗議?
為什麼是現在?因為….謠傳,Facebook明天即將推出FB Mail,直攻GMail。

Facebook Mail

根據美國矽谷的謠傳,星期一(11/15)Facebook即將推出信箱功能,跟GMail直接競爭。可能就是意識到兩家服務即將正面衝突,所以Google才會修改條款,避免網友轉到FB信箱。
謠傳信箱網址就叫Fb.com,而且域名擁有者的確就是Facebook
Fb.com 信箱會擁有什麼功能?謠言說,由於Facebook早就知道你跟哪些朋友往來較為密切,所以該信箱內建排序功能,會自動把重要的朋友來信排在比較前面。

這概念或許不稀奇,因為GMail日前也推出了功能類似的Priority Inbox;但重點是,跡象顯示FB一定會把社交元素加入郵件規則裡面,而這是其他公司無法做到的事。想像一下,信箱自動根據臉書上的好友名單做分類、做 排序;一個陌生人寄信給你,你可以在回信之前,先看看到對方在臉書上的大頭照、過往的對話記錄、他的交往對象、他的工作記錄….

也就是說,臉書會慢慢自己形成一個生態/生活圈,裡面的人不需要另開網頁,不但能夠繼續接收其他舊email的來信,而且還能更進一步結合你的真實生活、朋友圈…
如果你是Google,你難道不擔心GMail的地位不保嗎?

為什麼Google做不到

今天Wired有一篇文章,正好也在講這件事,而且文章單刀直入的寫:為什麼Google做不到?
因為Google的文化,禁止做這樣的事。
Google的文化是,把搜集到的用戶資料,盡量與廣告分開

Google 在放送廣告時如何保護我的隱私權?

我們將保護隱私權視為第一要務。因此,我們會明確說明將收集哪些資訊,以及如何使用這些資訊來顯示相關的廣告。同時,我們允許使用者自行選擇與我們 分享哪些資訊。您還可以輕鬆查看、管理或停用 Google AdSense 夥伴網站和某些 Google 網站上按照喜好顯示廣告的功能。未經您的明確許可,我們不會透過廣告放送 Cookie 收集、出售或與他人共享您的個人識別資訊。
--Google隱私權條款
但是,Facebook可不管這些。Facebook蒐集了許多關於個人的詳細資訊,而且毫不諱言他們會用在廣告上頭。
Google isn't talking about how well those ads perform compared to its purely contextual ones. But according to a Wall Street Journal story from this summer, Google is "soul-searching" over ways to turn what you do while logged into Google into data that can be used for targeting ads. That's agonizing for Google since it's always promised that it would keep that usage data separate from its ads.
But Facebook has never made that promise, and its users don't seem turned off by the targeted ads.
--Wired – Singel-Minded: How Facebook Could Beat Google to Win the Net
讓Google痛苦的是,Facebook不但蒐集、整理了許多詳細的個人資訊,而且Facebook還以"保護網友隱私"為由,不和別人(Google)公開分享… (除非你跟Facebook有合作關係,譬如微軟)。

我們都知道Target Ads會是下一代網路廣告的重點領域,問題是資料都在Facebook手上,Google很難與之競爭。

所以我們開始聽到Google準備推出Google Me,一個據說跟Facebook差不多的服務。跟臉書競爭的企圖不言可喻。可是網友已經習慣了Facebook,又有多少人會願意轉換到另外一個功能相同的Google Me去呢?

逐步擴張的Facebook版圖

讓Google擔心的,應該還有一點,就是Facebook逐步擴張的產品領域,個個來勢洶洶。
想一想,除了社交網站以外,一般人上網,還會做哪些事呢?
你可能會回答:看email、搜尋、MSN、玩線上遊戲、拍賣….
而Facebook正逐漸蠶食每一個領域。
  • 搜尋:Facebook已跟Bing合作,把FB資料整合在搜尋結果內
  • MSN:Facebook不但有內建聊天功能,現在FB聊天功能也已可和MSN互通
  • 線上遊戲:這不就是FB的強項?
  • 行動上網:也有謠傳說FB可能會推出自己的手機。雖然FB駁斥此說法,但FB的確有計劃要在手機上推出Single Sign On的功能。看來FB的確有整合自家網站與手機聯絡人清單的企圖。
  • 拍賣:Ok,FB還沒有進入這個領域,但FB已經有了Fb Credit臉書幣,要逐步發展電子商務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而且…你注意到了嗎?在每一個領域,FB幾乎都選擇和微軟合作,不是Google。
MSN三個月前推出與臉書互通的功能,現在已經是臉書上第二大應用程式了
MSN因為有臉書的持續加持,看來還是穩住了一定的影響力;但Google Talk呢?應該就沒有這種待遇了。

如果你是Google,面對來勢洶洶的Facebook,你不擔心嗎?

更別說FB最近這幾個月一直挖Google員工了…

或許,這也是為什麼Google願意一次漲薪10%的原因了。不是因為錢賺太多沒處花,而是擔心連員工都跳槽、最後輸給Facebook啊。

Google 變成臉書人才訓練所

更新日期:2010/11/13 10:46 編譯何信彰/綜合外電
過去總是名列矽谷人最嚮往公司前幾名的Google,如今面臨人才外流到Facebook等新創網路公司的難題,矽谷搶人大戰再度浮上檯面。 
是什麼原因讓員工不再樂意為Google效命呢?答案就是Facebook的待遇較高。
根據薪資調查網站Glassdoor.com的資料,在Google工作的軟體工程師,平均的年度基本薪資為9萬8,814美元,少於蘋果、雅虎、思科,更遠低於Facebook的11萬500美元。 
即便Facebook的紅利比Google還要少,但把平均底薪和紅利相加比較,Facebook仍高於Google,也難怪Google日前宣布,為提振士氣,明年1月將為全球2.3萬名員工加薪10%。
今年以來,新聞滿滿都是Facebook、Facebook、Facebook…雖然我個人對這家公司一直好感不多,但它的影響力的確不能小覷啊。

文章最後就以這個最近很紅的影片作結吧:A Life On Facebook:Facebook上的一生。



從Google與Facebook口水戰,看Facebook生態圈的成形與(對Google)威脅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