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30日

網絡年代 慢讀救智商

【經濟日報專訊】人人愛玩臉書,但拿書看則愈來愈少,法國文化部長兩年沒看過一本書遭全國指罵。雖說上網也可閱讀,惟此讀不同彼讀,看書固然不可懶,專家更提醒要「慢讀」,才不致變笨。

法文化部長 兩年沒看書捱轟

早前特首梁振英屢失言,被勸要多看書,法國也有高官陷入類似窘境,當地文化部長佩爾蘭(Fleur Pellerin)周日接受電視採訪,被問及最喜愛本年度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法國作家莫迪亞諾的哪本著作,她答不出來,解釋過去兩年忙於工作,沒空看書,結果被輿論批評沒文學修養及不稱職,甚至指她應辭職。

少看書又或不看書的,其實大有人在,忙碌是慣常藉口,文化部長兩年看不到一本書,捱罵難免;但換了一般人也未必出奇,你可記起上次甚麼時候拿起書來看?捫心自問,有空閒也寧願看臉書?看書時候愈來愈少?

網上瀏覽重快讀 難吸收知識

網絡年代,網上資訊爆炸,看「芒」佔據了人生大部分時間,可以看網絡文章、fb貼文。台灣本月有一項調查指,65%的受訪者認為,看fb和網絡的轉貼文章已算是閱讀,比起認為看漫畫是閱讀的45%還要高。

不過,在網上瀏覽,與拿起書本來看,其實不盡相同。尤其前者,往往講求快讀,在熒光幕上眼光一掃,搜尋到吸引或有興趣的字眼才會停留,否則便匆匆略過,無疑是讀得快、讀得多,但對於真正吸收知識,又或令腦袋不致變懶,卻可能作用不大。

慢讀助集中注意力 增加思考

《華爾街日報》上月發表的一篇文章,便提到不少人提倡慢讀(Slow Reading),例如一班人齊集在咖啡室內,專心地看書,至少看30分鐘,並且要逐行文字閱讀,其間不受任何電子產品干擾。

文中指出,慢讀的好處,在於可幫助集中注意力,增加思考或紓解壓力等,他們希望找回多年前那種專注的閱讀習慣,也就是沒有被Google、智能手機或fb佔據了時間和注意力的時候。

一直有研究指,堅持閱讀有助延緩記憶力衰退,大家對電子產品愈來愈依賴,甚至看芒成癮,有沒有發現自己再也無法看完一本書?有否想過,網上快讀模式,其實對我們深入理解資訊的能力,可能沒有多大幫助,也在不知不覺間失去深度閱讀的能力。

2006年一項美國研究,曾分析2百多名上網瀏覽者的閱讀模式,發現透過熒光幕看,與傳統看書逐行閱讀大有不同,首行還會仔細閱讀,但之後幾行只看了一半,後部分更會看最左側部分文字,有如「F」字形的閱讀模式。

美國神經科學學家Maryanne Wolf也曾以自己為例,指無法再看完長篇小說,因眼睛會不自覺像瀏覽網頁般快速閱讀、找關鍵字。

大家對追看網上文字內容沒耐性,在社交網站如fb或Twitter盛行,文字篇幅愈來愈短。在表達及理解均變得簡化。Maryanne Wolf更指出,我們的腦袋會否變成Twitter腦(Twitter brains)?

專注力不足 成為社會新常態

拿起書本,找回舊有的閱讀習慣,且還要慢慢逐行逐字的閱讀,才可訓練專注力,讓腦袋真正理解及吸收字裏行間的知識。

美國心理學家高曼曾指出,專注力不足,已成為社會的新常態(New Normal)。

事實上,不只是閱讀,在日常生活中要做好每件事,專注力往往是成敗關鍵。尤其對於在科技產品陪伴成長的新世代,更令人擔心,幾歲孩子,眼睛對於熒光幕,反應快,腦袋也轉得快,但卻難有耐性,甚麼也三分鐘熱度,連兒童書也只愛電子版,連綫上網有聲有畫,有多少還可拿起一本實體書專注地看上幾分鐘?

在網絡時代,我們需要有快速搜尋資料的能力,但有專家提出,我們應該將腦袋訓練成可快可慢的「Bi-literate brain」,故此,傳統的閱讀習慣仍然重要。網絡提供太多方便,令人變笨,這說法大有人認同,偶爾拿起一本書,領略慢讀,別讓腦袋變懶!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