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1日

打不完的補丁:Java再曝新漏洞

一週前,Java曝出了兩個遠程攻擊漏洞,甲骨文隨後發布了Java 7 Update 11,對這兩個漏洞進行了修復。但是,安全研究人員和美國國土安全部都認為,Java仍然存在安全隱患,即使是安裝了最新的Java 7 Updat 11,大家還是儘量在不需要的時候將之禁用。

那邊話音未落,這邊Java又曝出了新的安全漏洞。波蘭安全機構最新發現了Java的兩個新漏洞,它們同樣能夠允許攻擊者在用戶的計算機上運行任意代碼。該安全機構並未公開這兩個漏洞的詳情,而是報告給了甲骨文,希望在沒有發生重大影響前甲骨文能將它們修復。

幸運的是,Java 7 Update 11將安全設置默認提高至「高」。當安全設置的等級為「高」時,applet的執行需要用戶的授權,當你訪問惡意網站時就會在applet運行前收到通 知,從而避免惡意applet運行。這一舉措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惡意代碼的影響,但是,很多用戶會盲目地點擊Yes允許任意applet運行,建議大家在 今後的使用中慎重一些。

 安全专家和美国政府仍建议用户禁用Java

2013年1月17日

AV-Test公佈最新殺毒軟件評測報告:MSE落馬


德國獨立測試機構AV-Test日前公佈了的2012年12月份的殺毒軟件評測報告,報告涵蓋了對25款殺毒軟件三大方面的測試,包括防護(動態和靜態惡意代碼檢測)、修復(系統殺毒和Rootkit清除)和性能(使用該工具造成的系統變慢以及誤報數量)。

測試平台選用了Windows 7系統,每項測試滿分6.0,一款殺毒軟件的綜合得分只有超過11分才能通過AV-Test認證。測試結果顯示,只有3款殺毒軟件未通過認證,分別為微軟Microsoft Security Essentials 4.1、PC Tools:Internet Security 2012以及AhnLab V3 Internet Security 8.0。

其中,BitDefender Internet Security Suite 2013整體成績位列第一,總分為16.5分。另外賽門鐵克Norton Internet Security 2013和卡巴斯基Internet Security 2013的得分也非常高,為16分,僅次於BitDefender。

AV-Test公布最新杀毒软件评测报告:MSE落马

查看報告更多內容:http://www.av-test.org/en/tests/home-user/windows-7/novdec-2012/

2013年1月16日

Windows Phone 8超風趣, 叫你入光碟整好佢?



windows-phone-8-error

我們使用電腦的時候,有時候無法boot機,可能會被要求放入光碟修復問題。不過,若果Windows Phone 8也叫你做同樣的事,那就相當搞笑了。我們怎能把光碟放入手機修理?現實中,Nokia Lumia 920就真的叫用家這樣做。於無法boot機時,叫大家入碟。

大家從上圖就可以看到有關情況,據來源稱這是真實的,因為Nokia Lumia 920的Windows Phone 8,真的是Windows核心,所以出事就會看到這種畫面。

不過,大家先別怪Nokia Lumia 920,這是因為有玩家試圖去hack機才出現。還望日後不會真的有用家遇到,又或出現藍畫面情況吧。

[來源:WMPoweruser]

黑客勁嬲美國聯邦政府, 入侵MIT網站要求還Aaron Swartz公道

mit-hacked

Aaron Swartz自殺後,全球震驚兼傷痛,家人更直指聯邦政府逼死一位天才。黑客們當然也嬲到爆,出手入侵MIT網站,放上聲明希望還Aaron Swartz一個公道。

Aaron Swartz一身追求網絡自由和資訊開放,他下載了JSTOR文學文件後,JSTOR本沒有想過追究,反而進一步開放超過400萬篇文章,當時Aaron Swartz並未自殺。可是,美國聯邦政府一直不停進逼,要落案控告Aaron Swartz,一旦罪成,Aaron Swartz就可能因此而要坐超過30年監和罪款超過百萬美元。

黑客入侵MIT網站,稱今次Aaron Swartz自殺,是時候要改變所謂的版權法,以及修正電腦罪案過重的刑罰,暗寸Aaron Swartz事件根本沒有受害者,只是美國聯邦政府要逼死他而已。另外,黑客亦表明,互聯網應該要免費與開放。以下是相關英文原文:

Memoriam, Aaron Swartz, November 8, 1986 – January 11, 2013, Requiescat in pace.

A brief message from Anonymous.

Whether or not the government contributed to his suicide, the government's prosecution of Swartz was a grotesque miscarriage of justice, a distorted and perverse shadow of the justice that Aaron died fighting for – freeing the publicly-funded scientific literature from a publishing system that makes it inaccessible to most of those who paid for it – enabling the collective betterment of the world through the facilitation of sharing – an ideal that we should all support.

Moreover, the situation Aaron found himself in highlights the injustice of U.S. computer crime laws, particularly their punishment regimes, and the highly-questionable justice of pre-trial bargaining. Aaron's act was undoubtedly political activism; it had tragic consequences.

Our wishes

We call for this tragedy to be a basis for reform of computer crime laws, and the overzealous prosecutors who use them.
We call for this tragedy to be a basis for reform of copyright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returning it to the proper principles of common good to the many, rather than private gain to the few.
We call for this tragedy to be a basis for greater recognition of the oppression and injustices heaped daily by certain persons and institutions of authority upon anyone who dares to stand up and be counted for their beliefs, and for greater solidarity and mutual aid in response.
We call for this tragedy to be a basis for a renewed and unwavering commitment to a free and unfettered internet, spared from censorship with equality of access and franchise for all.

For in the end, we will not be judged according to what we give, but according to what we keep to ourselves.

Aaron, we will sorely miss your friendship, and your help in building a better world. May you read in peace.

——

Who was Aaron Swartz? A hero in the SOPA/PIPA campaign, Reddit cofounder, RSS, Demand Progress, Avaaz, etc…:

Aaron Swartz's funeral is on Tuesday. Here are details:

Remove United States District Attorney Carmen Ortiz from office for overreach in the case of #Aaron Swartz

——

Guerilla Open Access Manifesto

Information is power. But like all power, there are those who want to keep it for themselves. The world's entire scientific and cultural heritage, published over centuries in books and journals, is increasingly being digitized and locked up by a handful of private corporations. Want to read the papers featuring the most famous results of the sciences? You'll need to send enormous amounts to publishers like Reed Elsevier.

There are those struggling to change this. The Open Access Movement has fought valiantly to ensure that scientists do not sign their copyrights away but instead ensure their work is published on the Internet, under terms that allow anyone to access it. But even under the best scenarios, their work will only apply to things published in the future. Everything up until now will have been lost.

That is too high a price to pay. Forcing academics to pay money to read the work of their colleagues? Scanning entire libraries but only allowing the folks at Google to read them? Providing scientific articles to those at elite universities in the First World, but not to children in the Global South? It's outrageous and unacceptable.

"I agree," many say, "but what can we do? The companies hold the copyrights, they make enormous amounts of money by charging for access, and it's perfectly legal – there's nothing we can do to stop them." But there is something we can, something that's already being done: we can fight back.

Those with access to these resources – students, librarians, scientists – you have been given a privilege. You get to feed at this banquet of knowledge while the rest of the world is locked out. But you need not – indeed, morally, you cannot – keep this privilege for yourselves. You have a duty to share it with the world. And you have: trading passwords with colleagues, filling download requests for friends.

Meanwhile, those who have been locked out are not standing idly by. You have been sneaking through holes and climbing over fences, liberating the information locked up by the publishers and sharing them with your friends.

But all of this action goes on in the dark, hidden underground. It's called stealing or piracy, as if sharing a wealth of knowledge were the moral equivalent of plundering a ship and murdering its crew. But sharing isn't immoral – it's a moral imperative. Only those blinded by greed would refuse to let a friend make a copy.

Large corporations, of course, are blinded by greed. The laws under which they operate require it – their shareholders would revolt at anything less. And the politicians they have bought off back them, passing laws giving them the exclusive power to decide who can make copies.

There is no justice in following unjust laws. It's time to come into the light and, in the grand tradition of civil disobedience, declare our opposition to this private theft of public culture.

We need to take information, wherever it is stored, make our copies and share them with the world. We need to take stuff that's out of copyright and add it to the archive. We need to buy secret databases and put them on the Web. We need to download scientific journals and upload them to file sharing networks. We need to fight for Guerilla Open Access.

With enough of us, around the world, we'll not just send a strong message opposing the privatization of knowledge – we'll make it a thing of the past. Will you join us?

Aaron Swartz

July 2008, Eremo, Italy

——-

You were the best of us; may you yet bring out the best in us.

-Anonymous, Jan 13, 2013.

——

(Postscript: We tender apologies to the administrators at MIT for this temporary use of their websites. We understand that it is a time of soul-searching for all those within this great institution as much – perhaps for some involved even more so – than it is for the greater internet community. We do not consign blame or responsibility upon MIT for what has happened, but call for all those feel heavy-hearted in their proximity to this awful loss to acknowledge instead the responsibility they have – that we all have – to build and safeguard a future that would make Aaron proud, and honour the ideals and dedication that burnt so brightly within him by embodying them in thought and word and action. Original frontpage)

[來源:CNET]

RSS發明人Aaron Swartz自殺過身, 僅26歲家人剛發出聲明


aaron-swartz

有份參與RSS 1.0規格開發的Aaron Swartz,本身在程式設計員界非常出名。因為除了RSS 1.0開發外,他也協助創立了Reddit,亦有積極反對當時被稱為外國網絡23條的SOPA/PIPA。他於當地周五被發現吊頸自殺過身,終年26歲。 家人剛就此發出聲明,稱司法制度讓一件沒有受害者的案件,被告人卻有機會要坐足30年監。

據外地傳媒報道,Aaron Swartz近日被美國聯邦政府起訴,指他曾非法下載當地JSTOR的學術文件,數量超過400萬。若果一旦被判和認罪,他有可能會被罰款400萬和要坐30年的監。他家中沒有發現遺書,但網站有一篇似乎是他的遺書的文章。大部份報道相信他自殺的原因,可能就是因為此案件引發的抑鬱病困擾。

Aaron Swartz的家人和朋友仍然未能接受他的離開,並在網站發出聲明,當中寫道Aaron Swartz被控一個沒有受害者的案件,而且MIT還沒有替他辯護。聲明亦稱他是天才,對互聯網貢獻很多。

Aaron's death is not simply a personal tragedy. It is the product of a criminal justice system rife with intimidation and prosecutorial overreach. Decisions made by officials in the Massachusetts U.S. Attorney's office and at MIT contributed to his death. The US Attorney's office pursued an exceptionally harsh array of charges, carrying potentially over 30 years in prison, to punish an alleged crime that had no victims. Meanwhile, unlike JSTOR, MIT refused to stand up for Aaron and its own community's most cherished principles.

網民對此事件反應不一,但不少都估計Aaron Swartz自殺是因為Aaron不滿強權如此對待他。

[來源:CNET]

2013年1月15日

「親子iPhone合約」


Desktop

煩惱子女拿到新手機、新電腦之後生活會失控嗎?不妨參考這位媽媽開給 13 歲兒子的「iPhone 合約書」1

親愛的 Gregory:

聖誕快樂!你現在是個驕傲的 iPhone 主人了。妙吧!13 歲的你是個負責的好孩子,這是你應得的。但是伴隨這份禮物而來的還有規則跟限制,詳情請閱讀以下的合約。我希望你明白我的責任就是將你撫養成為一個面面俱 到、健康的年輕人,可以好好地與科技共存,而非被科技控制。違反下列條款將會導致你的 iPhone 所有權滅失。

我很愛你,也很期待在未來的日子與你分享數不完的訊息。

  1. 這是我的手機。這是我買的、我付錢的。我現在把它借給你,夠偉大了吧?
  2. 我知道密碼。
  3. 如果它響了,接起來。它是一支手機,接起來之後說「你好」,要有禮貌。不可以忽視任何一通來電顯示為「老媽」或「老爸」的電話,永遠不准。
  4. 每天早上七點半、每個週末晚上九點,把手機交給你父母其中一人。它晚上必須關機,直到早上七點半再打開。如果你不想打電話去朋友家是因為不希望對方家長先接起來的話,那就別打,也別傳訊息。相信你的第一反應並且尊重別人的家庭,就像你希望自己也被尊重一樣。
  5. 它不能跟你一起上學。跟那些你傳訊息給他的人好好地面對面說話,這是一種生存技能。(註:半天課的時候、校外教學或課後活動等情形將會納入特別考量。)
  6. 如果它掉到馬桶裡、掉到地上或是憑空消失,你有責任負擔維修或是更換的費用。去割草、當保姆帶小孩或是用你的私房錢來應付。這很有可能發生喔,請做好準備。
  7. 不要用這個科技來撒謊、惡搞或是詐騙別人。不要跟那些傷人的話語有所牽扯,當個好朋友,或是遠離那些爭吵。
  8. 不要透過這個裝置用簡訊、E-mail 或其他方式對別人說你無法親自說出口的話。
  9. 不要透過這個裝置用簡訊、E-mail 或其他方式對別人說出如果對方父母在場你就不敢說的話。管好自己。
  10. 色情被禁止。只准搜尋你會與我分享的資訊。如果你對任何事情有疑問的話,可以問人,最好是我或者你老爸。
  11. 在公共場所要關機或是靜音,把它收好。特別是在餐廳、電影院或跟其他人講話的時候。你並非粗野的人,不要讓 iPhone 改變這一點。
  12. 不要傳送或是接收任何你或他人私密部位的照片。別笑,儘管你很聰明,但有一天你會想這樣做。這非常危險而且可能會毀掉你的青年/大學/成人生活。這永遠是個爛主意。網路空間的威力之大遠超過你所能及,而且難以將那些傷疤從中抹除——包括你的惡名。
  13. 別拍一大堆照片和影片。沒必要記錄每一件事。好好地過你的人生,那些經驗會永遠存在於你的腦海之中。
  14. 偶爾把你的手機留在家裡,並且試著在這種情況下保持安全感。它不是活的,也不是你身體的一部分。學著過沒有它的日子。要戰勝 FOMO——fear of missing out(害怕錯過任何事)。
  15. 下載新的音樂、經典歌曲,或是不同於你同儕所聆聽的那些音樂,你們是有史以來最容易接觸音樂的世代,好好運用這個優勢拓展你的視野。
  16. 不時地玩一下字謎、拼圖或益智遊戲。
  17. 睜大你的眼睛。看看這個世界、你的周遭所發生的事。看看窗外、聽聽鳥鳴、走一段路,跟陌生人講講話。發揮想像力,別靠搜尋。
  18. 你終究會搞砸,我會沒收你的 iPhone,然後我們會坐下來好好地談談。我們會從頭開始,你跟我,我們永遠都在學習中。我跟你是一隊的,有問題一起解決。

我希望你能同意這些條件。他們大部分不僅適用於 iPhone,還有你的人生。你成長於一個變化之快前所未有的世界,這非常迷人、令人興奮。一旦你有機會,保持簡單。相信你那凌駕於任何機器,強大而堅韌的心智。我愛你,希望你會喜歡那部超棒的 iPhone。聖誕快樂!

xoxoxo(譯註:親親抱抱的意思)

媽媽

其實我們看完這份合約之後,也有些話想對 Gregory 說:

請記住,你的母親曾如此用心教會你這些道理、使用這些科技,將來她老了,思緒不如你敏捷了,輪到你教她新東西的時候,請保持耐性,記得這份合約,iPhone 很棒,能回報父母更棒。

http://youtu.be/YAB9dlOO4iI

  1. Gregory's iPhone Contract
  2. inside

2013年1月9日

SSD 硬碟之 SLC、MLC 和 TLC的寫入次數及速度比較差異

SLC、MLC 和 TLC

X3(3-bit-per-cell)架構的TLC晶片技術是 MLC和TLC技術的延伸,最早期NAND Flash技術架構是SLC(Single-Level Cell),原理是在1個記憶體儲存單元(cell)中存放1位元(bit)的資料,直到MLC(Multi-Level Cell)技術接棒後,架構演進為1個記憶體儲存單元存放2位元。

2009年TLC架構正式問世,代表1個記憶體儲存單元可存放3位元,成本進一步大幅降低。

如同上一波SLC技術轉MLC技術趨勢般,這次也是由NAND Flash大廠東芝(Toshiba)引發戰火,之後三星電子(Samsung Electronics)也趕緊加入戰局,使得整個TLC技術大量被量產且應用在終端產品上。

TLC晶片雖然儲存容量變大,成本低廉許多,但因為效能也大打折扣,因此僅能用在低階的NAND Flash相關產品上,像是低速快閃記憶卡、小型記憶卡microSD或隨身碟等。

像是內嵌世紀液體應用、智慧型手機(Smartphone)、固態硬碟(SSD)等技術門檻高,對於NAND Flash效能講求高速且不出錯等應用產品,則一定要使用SLC或MLC晶片。

2010 年NAND Flash市場的主要成長驅動力是來自於智慧型手機和平板電腦,都必須要使用SLC或MLC晶片,因此這兩種晶片都處於缺貨狀態,而TLC晶片卻是持續供 過於求,且將整個產業的平均價格往下拉,使得市調機構iSuppli在統計2010年第2季全球NAND Flash產值時,出現罕見的市場規模縮小情況發生,從2010年第1季43億美元下降至41億美元,減少6.5%。

什麽是SLC? 
SLC英文全稱(Single Level Cell——SLC)即單層式儲存 。主要由三星(samsung)、海力士(Hynix)、美光(Micron)、東芝(toshiba)等使用。 

SLC 技術特點是在浮置閘極與源極之中的氧化薄膜更薄,在寫入數據時通過對浮置閘極的電荷加電壓,然後透過源極,即可將所儲存的電荷消除,通過這様的方式,便可 儲存1個信息單元,這種技術能提供快速的程序編程與讀取,不過此技術受限于Silicon efficiency的問題,必須要由較先進的流程强化技術(Process enhancements),才能向上提升SLC制程技術。 

什麽是MLC? 
MLC英文全稱(Multi Level Cell——MLC)即多層式儲存。主要由東芝、Renesas、三星使用。 
英 特爾(Intel)在1997年9月最先開發成功MLC,其作用是將兩個單位的信息存入一個Floating Gate(Flash Memory存儲單元中存放電荷的部分),然後利用不同電位(Level)的電荷,通過内存儲存的電壓控制精准讀寫。MLC通過使用大量的電壓等級,每一 個單元儲存兩位數據,數據密度比較大。SLC架構是0和1兩個值,而MLC架構可以一次儲存4個以上的值,因此,MLC架構可以有比較好的儲存密度。 

SLC比較MLC的優勢: 
目前市場主要以SLC和MLC儲存為主,我們多了解下SLC和MLC儲存。SLC架構是0和1兩個值,而MLC架構可以一次儲存4個以上的值,因此MLC架構的儲存密度較高,並且可以利用老舊的生産程備來提高産品的容量,無須額外投資生産設備,擁有成本與良率的優勢。 
與SLC相比較,MLC生産成本較低,容量大。如果經過改進,MLC的讀寫性能應該還可以進一步提升。 

SLC比較MLC的缺點: 
MLC架構有許多缺點,首先是使用夀命較短,SLC架構可以存取10萬次,而MLC架構只能承受约1萬次的存取。 
其次就是存取速度慢,在目前技術條件下,MLC晶片理論速度只能達到2MB左右。SLC架構比MLC架構要快速三倍以上。 
再者,MLC能耗比SLC高,在相同使用條件下比SLC要多15%左右的電流消耗。 
雖然與SLC相比,MLC缺點很多,但在單顆晶片容量方面,目前MLC還是占了絶對的優勢。由于MLC架構和成本都具有絶對優勢,能滿足未來2GB、4GB、8GB甚至更大容量的市場需求。  

SLC與MLC的識別: 
一、看傳輸速度 
比如有兩款採用Rockchip晶片的産品,測試時寫入速度有2、3倍優勢的應該是SLC,而速度上稍慢的則是MLC。即使同様採用了USB2.0高速接口的MP3,也不能改變MLC寫入慢的缺點。 
二、看FLASH型號 
一 般來説,以K9G或K9L為開頭型號的三星Flash Memory則是MLC,以HYUU或HYUV為開頭型號的現代Flash Memory應是MLC。具體晶片編號以三星和現代為例:三星MLC晶片編號為:K9G****** K9L*****。現代MLC晶片編號為:HYUU**** HYUV*** 

簡單總結: 
如果説MLC是一種新興的Flash Memory技術,那麽它的"新"就表現在:成本低! 
雖 然MLC的各項指標都落後於SLC Flash Memory。但是MLC在架構上取勝SLC,MLC肯定是今後的發展方向,而對于MLC傳輸速度和讀寫次數的問題已經有了相當多的解决方法,例如採用三 星主控晶片,wear leveling技術,4bit ECC校驗技術,都可以在採用MLC晶片的時候同様獲得很好的使用效果,其性能和使用SLC晶片的没有什麽差別,而會節省相當多的成本. 

項目

Samsung(SLC

Toshiba(MLC

使用壽命

存取壽命長

可存取1萬次

寫入速度

9MB/s 以上

1.5MB/s 以上

工作電壓

3.3V/1.8V

3.3V

封裝技術

可配合其他技術 設計一體成型

塑膠組裝


SLC : single bit per cell 寫入次數:100000
MLC : 2 bits per cell 寫入次數:3000 -10000
TLC : 3 bits per cell 寫入次數:500-1000 

資料來源:
http://aax1985.spaces.eepw.com.cn/articles/article/item/24831
http://blog.yam.com/registry/article/15636037
http://av.beareyes.com.cn/2/lib/200702/07/20070207400.htm
http://210.71.214.3/UserFiles/File/940913-indus.pdf

2013年1月8日

美國核武器實驗室停用中國產網絡交換機

新浪科技報導,美國負責核武器研發的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去年10月發現,其計算機系統中包括一些中國製造的網絡交換機。出於對國家安全方面的擔憂,該實驗室更換了至少兩台機器。

安全擔憂

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在2012年11月5日寫給美國能源部的一封信件中稱,該實驗室曾經安裝了中國杭州華三通信技術有限公司(H3C Technologies Co,以下簡稱「華三通信」)製造的設備。該公司最初是華為和美國科技公司3Com成立的一家合資企業,曾用名華為-3Com公司,2010年被惠普收購。

這一發現使得負責國家安全的美國相關部門的採購流程也遭受質疑。美國政府和國會已多次對華為及其與中國軍方和政府的可能聯繫提出過擔憂。作為全球第二大電信設備廠商,華為對其產品對美國國家安全構成威脅,以及中國軍方影響其業務的指控均予以否認。

網絡交換機被用於管理計算機網絡上的數據流量。至於安裝在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的中國交換機的確切數量,它們是何時以及以何種方式獲得的,是否 被放置在敏感的系統中,以及是否帶來安全風險,這一切都還是未知數。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設計出了美國第一顆原子彈,目前負責美國核武器庫的維護工 作。

該實驗室發言人將記者的採訪請求轉給了美國能源部下屬國家核安全管理局(以下簡稱「NNSA」),但後者拒絕對此發表評論。

更換設備

洛斯·阿拉莫斯國家實驗室致美國能源部的書信出自代理首席信息官之手,希望得到NNSA助理經理有關安全及相關防護措施的建議。信中寫道,去年10 月份,實驗室一名網絡工程師提醒主管稱,華三通信的設備「正開始被安裝」在計算機網絡中。隨後,一個包括實驗室反情報部門專家在內的工作組開始對此展開調 查,調查「主要圍繞敏感網絡展開」。

信中稱,實驗室最終確定「一條網絡中安裝了少量華三通信設備,其中兩台設備被立即更換。」信件暗示華三通信的其他設備仍可能在繼續安裝,並稱實驗室 正在對是否「盡快更換華三通信生產的剩餘網絡交換機」進行研究,其中包括「作為正常生命週期維護工作的一部分,在敏感以及未加密網絡中運轉的舊交換機」。

信件還稱實驗室正在進行正式評估,以確認「任何與華三通信設備相關的潛在安全風險,這些設備在被更換以前可能會繼續使用」。信中還寫道:「我們希望強調一點,那就是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對待這個問題的態度十分嚴肅,並採取了迅速而積極的措施來解決該問題。」

展開調查

監管部門文件顯示,華為在2007年將華三通信的股份賣給了3Com。儘管如此,華三通信的官方網站仍然將華為列為其「全球戰略合作夥伴」之一,並稱正在與華為合作,「開發先進、經濟和對環境友好的產品。」

洛斯·阿拉莫斯實驗室的這封書信似乎是對美國眾議院軍事委員會去年要求能源部上報任何「供應鏈風險」的回應。該委員會當時表示,這樣做是因為它對去 年美國審計總署(GAO)發佈的一份報告感到憂慮。報告稱,美國一些國家安全相關部門並未採取適當的措施,預防計算機設備供應商帶來的威脅。

這份報告還表示,美國聯邦機構未被要求對其電信網絡中是否有外國製造的產品展開調查。軍事委員會還明確要求能源部對其重要承包商是否正在使用華為或中興通訊製造的設備展開評估。中興通訊是中國另一家電信設備廠商,該公司也否認其產品會帶來任何安全風險。

否認指控

2008年,華為曾聯手Bain Capital收購3Com,但在美國一個委員會以國家安全為由,反對這一交易後,兩家公司被迫放棄收購。3年後,由於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施加壓力,華為 還放棄收購美國服務器技術公司3Leaf的部分資產。該委員會負責評估外國控制美國公司是否會構成國家安全威脅。

2012年10月份,美國眾議院情報委員會發佈了一份調查報告,建議美國政府機構在計算機網絡中不要採用華為或中興通訊的設備。報告稱,根據機密和非機密信息,「我們不能相信華為和中興通訊未受外國政府影響,也不能相信他們不會對美國和我們的系統構成安全威脅。」

對於美國方面的無端猜疑,華為對外事務副總裁威廉·普拉默(WilliamPlummer)在一封電子郵件中表示:「從未有確鑿證據證明華為設備的安全性低於我們的競爭對手。我們和競爭對手的所有產品都採用相同的全球標準、供應鏈、設計和製造流程等。」

至於有關華三通信產品的問題,普拉默建議記者詢問惠普。對此,惠普發言人表示華為已不再設計華三通信硬件,並稱在被惠普收購前幾年,華三通信「就一 直在獨立運營」。該發言人最終表示,惠普的網絡業務「投入了大量資源,專門用來滿足所有法律和監管部門有關係統安全、全球貿易、用戶隱私等方面的要求。」

2013年1月7日

Skype加密新技術:FBI都聽不了

Skype通話默認使用256比特進階加密技術,聽起來很高端很安全的樣子,但對多數人而言它還不夠安全。於是華沙工業大學(Warsaw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的一位教授發明了一種新技術,解除你的後顧之憂。

它的原理很簡單:當你使用Skype通話時,如果語句中有停頓,也就是說沒有語音需要被傳輸時,Skype 會使用長度為70比特的數據包;在沒有停頓的時候,Skype會發送長度為130比特的數據包

Wojciech Mazurczyk成立了SkypeHide研究團隊,發明了一項可以將Skype通話數據隱藏在默認發送的70比特數據包中的技術。通過此項技術,系統會將通話默認為沒有聲音,因此Skype會認為這段通話是沒有包含任何信息「沉默通話」,用戶不用擔心被監聽。

SkypeHide團隊已經開發的這項技術可以應用於文本、音頻或視頻的傳輸,速率為每秒1KB。Wojciech Mazurczyk表示:「沉默通話的數據傳輸不易被察覺,即便對SkypeHide的檢測也會非常困難。」

此前Skype的洩密事件已經造成不小的影響,在2011年的12月以及更早的2006年5月,Skype就被爆出存在安全漏洞,可能會洩露用戶的個人隱私信息資料,前段時間Skype也被質疑在提供語音通話過程中有可能洩露用戶位置信息。

Skype加密新技术:FBI都听不了

文章來源:愛范兒

Windows 8六大隱藏功能盤點:系統重裝輕而易舉

Window 8系統確實是需要一些時間來適應,儘管桌面app運行模式和Window 7很相似,但是還是存在很多新的快捷方式、選項和技巧嵌入在操作系統裡。你認為你完全會使用Windows 8嗎?Gizmodo介紹了Windows 8的6個功能,你很有可能還沒有發現哦。

1. 隱藏的開始菜單

微軟用一個動態平鋪app頁面替代了Windows 7左下角原有的開始小圓球,但是其實開始菜單正偷偷藏在某個角落呢——在屏幕左手偏下方的角落右擊鼠標,出現控制面板、進程管理、程序清單以及其他系統重 要部分的快速鏈接菜單。從這裡你就可以搜索文件、開啟運行框、打開文件管理器以及更多其他的功能。

Windows 8六大隐藏功能盘点:系统恢复很好用

2. 自動備份

Windows 8的新功能是File History(文件歷史),其與蘋果系統的Time Machine的工作方式類似,可以自動記錄你文件的舊版本,這樣你可以在需要的時候對系統進行恢復。但是該功能並非默認開啟,所以你需要打開控制面板裡 的系統和安全屏幕,然後打開並運行它。當然,你還需要手邊有另外一個硬盤,可以是內置的、外置的或者網絡的,隨你選擇,用來保存你的文件版本歷史。一旦萬 事俱備,它就能自動運行了。如果你不小心丟失了你的假期照片或者一週的辛苦工作成果,它絕對是你的大救星。

Windows 8六大隐藏功能盘点:系统恢复很好用

3.混合Metro和桌面

Windows 7讓你能在可以在屏幕邊緣抓取窗口,但是Windows 8更加進步了一些,它有了Metro風格的開始頁,該頁面的app(如聯繫人和天氣等)可以靠在屏幕的左側或者右側邊緣,它們同時也可以切換到一個特別的 mini模式。有了這個功能,意味著你可以在操作Photoshop時查看天氣預報,或者在整理Excel表格時關注你的Tweeter消息。點擊再拖拽 任意Windows 8 app的頂部至屏幕邊緣即可將其固定至Metro頁面裡,然後將其拉出這個黑色邊緣帶就可以恢復全屏視圖,而且還可以讓兩個Metro Windows 8 app同時馬上顯示出來。

Windows 8六大隐藏功能盘点:系统恢复很好用

4. 隨時隨地同步

如果你剛剛升級至Win 8系統,那麼你一定還在使用老的用戶賬號。可能你未意識到新Windows ID的功能,登陸這個ID(它和你使用的微軟服務ID一樣,比如SkyDrive還有Hotmail/Outlook.com),你就可以很輕鬆地備份郵 件和照片,且整個Windows 8設置和喜好都跟隨ID,無論在何時何地登陸ID,面前的系統將迅速轉換成你的專屬。

比如你在家和辦公室都有Windows 8系統的機器,在這些機器間都保持你的喜好設置、桌面壁紙、網絡書籤和其他數據一致就變得輕而易舉了。當然,如果你想不用同步密碼就保持個性化設置的話,同樣可以特別定義Windows 8設置裡哪些需要同步或者哪些不需要同步。

Windows 8六大隐藏功能盘点:系统恢复很好用

5. 使用快捷鍵

Windows 7引進的截圖功能在Win 8系統下依舊存在,但是得到屏幕截圖的方法更加簡單——只需要同時按住Windows和PrtScm按鍵即可存儲抓取的PNG圖像至圖庫裡的屏幕截圖文件 夾中。除此之外,按下Win+C鍵可引出Windows 8 Charms,按下Win+X鍵可顯示之前提到過的隱藏開始菜單,按下Win+D鍵可從Win 8中的任何其他位置切換至桌面app。

如果你在使用一個全屏Win 8 app,右擊鼠標即可引出app的菜單,或者如果你在開始頁面,右擊鼠標可引出系統所有軟件的鏈接。在開始頁面右手側較低位置左擊鼠標可以排列你的小瓦片和app至縱隊格式。以上這些都是我非常喜歡和常用的快捷鍵。

Windows 8六大隐藏功能盘点:系统恢复很好用

6. 簡單重裝

過去重裝Windows往往需要伴隨各種產品密鑰、DVD還有備份問題,這可能會花費你半天的時間。不過現在不同了,Win 8簡單化了整個過程,重裝只需要點擊幾下鼠標即可完成。

從設置Charm裡直接進入改變PC設置鏈接,在通用標籤下,就可以發現你可以「重新刷新你的電腦」或者「移除一切」。使用第一個選項可以恢復 Windows至出廠設置,但是可以完整無缺地保留你的個人文檔、文件夾和個性化設置。如果Windows運行緩慢,或者操作系統設置出現問題,再或者你 的硬件/軟件設置發生故障,你都可以選擇這個辦法。第二個選項即可完成一次完整的重裝,它會清除掉你所有的文件和硬盤驅動器,所以你要確保這之前已經備份 好所有一切。當你的Windows確實發生了非常嚴重的問題,比如有病毒或者很多間諜惡意軟件,或者當你要把你的電腦放在eBay上賣時,那就需要用這個 方法將電腦恢復至原生狀態。 

Windows 8六大隐藏功能盘点:系统恢复很好用

(文章來源:騰訊科技

微軟哭笑不得:園區遭竊 小偷竟只偷iPad



據英國威爾士《Daily Post》報導,近日位於美國加州山景城(Mountain view)的微軟園區遭竊。

當地警官Thompason表示,在12月19日-26日(聖誕節前後),微軟山景城園區共失竊了兩台iPad 2、兩台iPad 3,價值共計3000美元。此外,據報告還有一台價值729美元的iPad 4也被拿走(不過後來該警官稱可能是報告有誤)。

不過,有些諷刺的是,該園區有大量微軟的最新產品,但是小偷最終只偷了幾台iPad就離去,對微軟的產品視而不見,報告稱沒有微軟的任何產品失竊(No Microsoft products were reported stolen)。

你說,微軟是該哭呢還是該笑呢?

ipads stolen from Microsoft

拿什麼拯救你 蘋果地圖

自蘋果在iOS 6系統中用自家的地圖取代谷歌地圖後,蘋果就陷入了一片指責聲中。儘管蘋果也對這款應用做了修改,但都是一些小修小補,無法從根本上改善這款地圖應用服務質量。留給蘋果的時間不多,蘋果應該如何應對了呢?

美國eWeek網站為蘋果提供了10種快速、顯著改善其地圖應用的方法:

1. 收購Waze

根據媒體傳聞,蘋果可能已與社交導航應用軟件開發商Waze進行收購談判。儘管蘋果不大可能收購Waze。但是,這對蘋果來說是一個好主意。通過這筆交易,蘋果地圖中可以增加一些實時交通和社交功能,而Waze則可以提供這些。

2.收購TomTom

除了Waze之外,此前一直在傳言蘋果可能收購TomTom,後者是一家GPS製造商,並且正在與蘋果在地圖技術方面進行了合作。儘管收購TomTom的價格將不是一個小數目,可能會達到數十億美元,但是TomTom公司擁有蘋果需要快速改善其地圖應用的人才和技術。

3. 挖谷歌地圖牆角

根據媒體報導,蘋果此前一直跟曾在谷歌地圖部門工作過的人進行談話,看對方是否願意加入蘋果的地圖團隊。這也是一個好主意。谷歌目前在地圖應用領域處於領先地位。谷歌的員工是最好的。蘋果為什麼不去從谷歌那裡挖牆腳呢?

4. 在地圖應用方面進行大手筆投資

對蘋果來說,手握大把現金是其一大優勢。蘋果不差錢,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與其投資外界傳言的iWatch, 蘋果還不如將現金投在地圖應用領域。蘋果的地圖應用未來將是iOS系統不可分割一部分。蘋果應該用手中的現金去修復或者替換其地圖應用。

5. 更頻繁地進行更新

時間不等人! 儘管人們相信蘋果正在悄悄地更新其地圖應用,但是這家公司需要更快地做出「大」的改變。現在,蘋果在跟谷歌的公關戰大戰中,正處於不利地位。儘管蘋果已經 對其地圖應用做出一些小修小補,但這些改變還未改變用戶對蘋果地圖質量的看法。現在是蘋果開始更快做出重大更新的時候了。

6.明確更新發佈日期

蘋果在每次推出重要的地圖更新使,都需要大張旗鼓來宣佈這一消息。此前,蘋果總是悄悄地宣佈更新,幾乎沒人關心這些更新。蘋果每次在發佈新功能或者更新時,都必須向iOS社區做出明確「通知」。要不然,蘋果就是自己承認谷歌在互聯網地圖應用不可挑戰王者地位。

7. 忘記地圖視覺效果

「因為谷歌街景服務的存在,蘋果永遠都追趕不上谷歌地圖」——這是移動領域的達成的共識。但這個看法根本沒有依據。事實上,目前的用戶在使用地圖應 用時最關係還是其準確性和指引他們從一個地方去另一個地方的能力。儘管谷歌的街景可能很好,但是,但這不是蘋果首先急於提供的「殺手鐧」功能。

8. 不要忘記向用戶提供額外功能

蘋果一定不要忽略額外功能的重要性。儘管衛星和街道圖像可能顯得不那麼重要。但是,擁有更多感興趣地方和改進實時交通信息對蘋果地圖價值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些額外有趣的功能是地圖服務中不可或缺的。

9. 努力創新

蘋果地圖中缺少創新。蘋果地圖並沒有對地圖服務領域做出任何突破,更別說要取代谷歌地圖了!現在,蘋果應該花點心思去做一些其他公司未曾想到的功能。這樣功能是什麼?蘋果必須找到它。

10. 獲得其它公司的服務授權許可

如果蘋果不想收購太多公司,蘋果必須認真考慮購買從其它公司購買授權許可。目前市場上存在許多出色且令人尊重的地圖應用,這些應用都能做一些有趣的事情。蘋果應該在這些應用中尋找可能吸引用戶的應用,購買最好的應用授權許可,並將其加入到蘋果地圖中。

拿什么拯救你 苹果地图

文章來源:搜狐IT

微軟正快速退居二線 Win8失敗致其淪為配角

中新網報導,《福布斯》雜誌撰文稱,微軟正快速退居二線。其文章指出,微軟的Windows 8操作系統又是一場失敗,其一連串的失敗導致了微軟在行業中淪為的配角,面對蘋果和Google的強勁勢頭,微軟已經不值一提。

現在一切都明朗了:假日期間Windows 8操作系統沒有成為一匹黑馬。綜合來看,這次不溫不火的發布不過是又一場失敗而已,而一連串的失敗令微軟公司(Microsoft)快速降級——在信息技術產業中淪為鮮有亮點的配角。

如果Windows 8是主要證據,Windows Phone 8就是輔證。諾基亞(Nokia)已經開始對剛剛發佈的Lumia手機打折促銷,這表明這些手機並不暢銷。微軟找了些藉口,稱大賣需要些時間,但即便傻瓜也能分辯出新品發佈冷熱場的差別。

於是,在具有高度移動性的重要品類(手機和平板電腦)中,蘋果(Apple)和Google正大肆瓜分市場,而微軟對二者而言不值一提。

進一步來看微軟有多糟糕:布萊恩·博伊科(Brian Boyko)的關於Windows 8的深度測評對該系統進行了近24分鐘的嚴厲抨擊。

微軟到底沒落到什麼程度了?《華爾街日報》的一個團隊在評估2013年科技界首當其衝的幾大硬仗時重點提到了四家公司,而微軟甚至不在此列。據《華爾街日報》稱,需拭目以待的四家公司是Google、蘋果、Facebook和亞馬遜(Amazon)。

微軟已到達了奧威爾式(Orwellian)僵局——它不能說實話,即便對自己也如是。它被自己對市場運作一廂情願的看法所矇蔽。結果,它的公開聲明完全缺乏可信度。

可能是由於一些法律方面的原因,原來的Metro風格界面不得不更名時,微軟卻解釋說:「在許多產品系列的開發週期中我們都將Metro作為代號使 用。隨著發佈之日臨近以及由業內交互向與廣大消費者間的交互轉變,我們將採用商業化的名稱。」交互,交互個鬼。我可不願做公關發言人,還要站出來一板一眼 地說那些話。

以下是微軟首席執行官史蒂夫·鮑爾默(Steve Ballmer)最最經典的一些不靠譜之言:

「我們沒有壟斷。我有一定的市場份額。這兩者間存在區別。」

「Google不是一家真正的公司。它是弱不禁風的紙牌屋。」

「iPhone手機將沒機會獲得顯著的市場份額。毫無機會。」

從中可見一斑。

那麼,這樣的公司文化趕走了最優秀的人才,這一點也不奇怪。重要人物的出走不勝枚舉,但過去幾年裡每個主要部門都損失了經驗最為豐富的人才。略舉一 二:Windows部門主管、Windows 8之父史蒂文·辛諾夫斯基(Steven Sinofsky)在Windows 8發佈之際選擇了離開。

微軟首席研究兼戰略官克雷格·蒙迪(Craig Mundie)剛剛宣佈了辭職,至此微軟創始人兼前首席執行官比爾·蓋茨(Bill Gates)離開公司前任命的幾位高管已全部出局(另一位棄船而去的高管是雷·奧茲)。其他離職高管還包括:Office部門負責人傑夫·萊克斯 (Jeff Raikes);平台和服務部門總裁凱文·約翰遜(Kevin Johnson);微軟商業軟件部門總裁史蒂芬·埃洛普(Stephen Elop);娛樂和設備部門總裁羅比·巴赫(Robbie Bach);娛樂和設備部門另一位重要高管J·阿拉德(J Allard);首席財務官克里斯·裡德爾(Chris Liddell);服務器和工具部門總裁鮑勃·穆加利爾(Bob Muglia)。

僵化一詞甚至都不足以描述微軟的運作有多麼不靈。鑑於嚴厲的績效評核系統——有時被稱作是「員工排序」——員工畏首畏尾只能大玩辦公室政治,在一個下行螺旋中互相擊落彼此的項目。

針對微軟的Office軟件包,Google推出了基於云服務的Google Docs效率軟件,並已經開始受到越來越多的歡迎。

錯綜複雜、陷阱滿佈的定價策略旨在榨乾用戶的血汗,這種只顧當季表現的短視做法令最忠實的微軟追隨者也群起反叛。

而產品命名規範既可怕又業餘。除了失敗的Metro外,還有必應(Bing)——該詞尚未根植於人們心中。其他失敗的命名還有:Bob、 HailStorm、Windows正版優勢(Windows Genuine Advantage)、PlaysForSure和微軟Office 2007操作系統(2007 Microsoft Office System)。

有時,矛頭必須要指向鮑爾默,他於2000年從蓋茨手中接過了微軟首席執行官的重任。

多年來,鮑爾默在產品、市場以及用人方面的決策一錯再錯,他已經把自己變成了一個小丑。

還記得鮑爾默曾在微軟員工聚會上癲狂失控上演「猴舞」嗎?或者在TechEd Developers大會上汗透衣背、聲嘶力竭地大喊,「開發者!開發者!開發者!開發者!」在一段經典混搭視頻中,一位頗有靈感的Youtube藝術家 將兩段視頻拼接到一起並配上音樂,產生了可怕的「笑果」。

然而,連鮑爾默也不再信任開發者了。目前,微軟對開發者們的政策以「你能為我們做什麼」開始,以各種許可政策結束。後者旨在將開發人員可能創造的任何利潤都佔為己有。無怪乎他們都投奔了蘋果和Google!

「我們希望他們能夠表現得比這更好些,」一位跨平台軟件開發者說道,「我們希望他們足以擔當得起蘋果和Google的陪襯,否則這兩家就將二分天下。十年前,微軟看上去無懈可擊。如果只剩蘋果和Google,我們就太可悲了。微軟缺乏創新洞察力已到了令人髮指的地步。即便在汽車行業里美國也有三足鼎立之勢(通用、福特和克萊斯勒——譯註),而那是最為穩妥的市場之一。」

鮑爾默即便在夢中也不得安寧,正如傑伊·亞羅(Jay Yarow)在Business Insider網站的熱門文章《史蒂夫·鮑爾默噩夢即將成真》(Steve Ballmer's Nightmare Is Coming True)中所指出的那樣。

我經常思考,當涉及資源的重新分配時,資本主義為什麼沒能發揮應有的作用。理論上說,一家「有用」的公司會吸引人力和金融資本,難道不應該反之亦然 嗎?如果一家公司不再「有用」,那麼不久應當將資本重新釋放到市場中嗎?但在這門生意尚且有用時期形成的各種機構貌似永遠不會自願離場。就像附著在身上的 脂肪細胞,儘管無甚用處它們也想攝取營養。那種注定要完蛋的公司,就需要在死賴著不走的時候把它踢出局。

因此我不禁要問,現在的微軟「有用」在何處?好吧,那就是針對其他潛在的壟斷巨頭為消費者提供另一種選擇。但這一功能相當弱。然而,該公司還在繼續 發揮一項功能:它充當了山谷下游的一口井,有眾多的人前來打水。而微軟開始為它的「神」水收取壟斷租金。不過別擔心,別處還有其他井,能夠提供更便宜的水 源。只是現在許多人還出於習慣到這裡打水罷了。

只要人們繼續購買它的軟件——這些軟件的生產和發行成本微乎其微,因為有些情況下它們的毛利超過了90%——微軟就尚且「有用」。但正如從趨勢中可以看到的一樣,這樣的情形不會長久。

此時此刻至少蓋茨需要介入其中,要求他多年的朋友下台。18個月之前,我首次提出了鮑爾默的任期問題。他曾有充足的機會扭轉局面但卻沒有那樣做。如果微軟要從急轉直下中止跌回升,它將需要另請賢能為公司掌舵以解決多項制度上的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