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中土傳奇的完結篇,電影《霍比特人 3:五軍之戰》目前全球票房已經高達7.8億美元,這部電影將於2015年1月23日在中國大陸上映。
我們都知道,電影被稱之為「24 幀的藝術」,但《霍比特人》系列卻採用了每秒48 幀的技術來拍攝和放映。48 幀版的《霍比特人》能帶給觀眾什麼?會有更多的電影採用每秒48 幀的技術來拍攝和放映嗎?
回答這兩個問題前,我們先說說電影中的幀率和刷新頻率。
電影中的幀率和刷新頻率
對電影有所瞭解的同學都知道,電影得以存在的基礎是人腦的視覺殘留,當一秒內閃現的靜幀畫面足夠多,人眼就會產生運動圖像的幻覺。幀率指的就是每秒出現了多少幀靜止的畫面,用單位 FPS(英文 Frames Per Second 的縮寫)來表示。
那麼每秒要出現多少幀靜止的畫面,人眼才會產生運動圖像流暢的幻覺,不會覺得畫面一卡一卡的?
知名影評人Magasa這樣解釋這個問題:人的雙眼及其數據傳輸系統每秒可以識別10-12幀畫面,大腦的視覺處理中心會將每幀畫面保留 1/15 秒。如果在前一幀畫面尚且保留的1/15秒內大腦又收到一幅新的畫面,那麼就產生了畫面在連續運動的感覺。放映幀率達到了 16-24 FPS,人眼看到的基本是流暢的畫面。
幀率達到16-24FPS畫面已經可以流暢播放,但由於人眼對連續畫面中細微的變化是非常敏感的,所以畫面上亮度的變化會被人眼察覺到,產生閃爍感。亮度變化越大,閃爍越明顯。
實驗室研究證明,人眼能夠區分多達每秒48次閃光,如果繼續提高閃光頻率,亮度的變化人眼基本無法察覺。我們用 Hz(赫茲)這個單位來表示每秒週期性變動重複次數的計量。人造燈的閃爍頻率一般要高於48Hz,譬如50Hz交流電下運作的檯燈閃爍,人眼基本上是無法 察覺的。
這個研究結果也用在瞭解決人眼看連續畫面會產生閃爍感的問題上。舉個例子:電影現行放映幀率的標準是24 FPS,那麼如果每格畫面都閃現了2次,一秒內就總共閃現了48次畫面,,即刷新頻率為48 Hz,已經達到了消除閃爍的底線。
而我們經常看到電視和顯示器上有60Hz、120Hz或240Hz 的標識,指的是該硬件設備每秒最多能閃現多少次畫面。
電影為什麼是「24幀的藝術」?
上面說了,現在電影放映採用的幀率標準是24 FPS,可為什麼是24這個數字?電影24 FPS的放映標準其實是由歷史因素決定的,這是一個最經濟的方式,而不一定是最適合人眼視覺的方式。
在默片時代,拍攝和放映都沒有一個固定的幀率標準,從12格、16格、18格到24格都有。後來1926年有聲電影製作技術成熟,人們開始把音頻信息印在膠片上製作有聲電影,而放映幀率上的不同可能會導致膠片上音頻信息丟失,電影製片公司不得不規定一個放映的幀率標準。
48 幀版的《霍比特人》為什麼「不像電影」?
而之所以選擇24 FPS作為電影放映的標準幀率,僅僅是因為在35 mm膠捲上支持播放音頻的最低幀率就是 24 FPS。電影製片公司們為了節省經費,乾脆把24 FPS規定為電影放映的幀率標準。(下圖右邊的波形圖就是打印在膠捲上的音頻信息)
然而,《霍比特人》系列的導演彼得·傑克遜卻認為24 FPS的拍攝和放映幀率並不能帶給觀眾最好的觀影體驗。2011 年他曾在 Facebook 上說道:90多年來,我們一直採用24 FPS來拍攝和放映電影,不是因為它最好,而是因為它最便宜!
採用48 FPS拍攝和放映的好處是,看起來畫面上的速度還是正常的,但畫面的流暢度和動作清晰度都大大增強了。你看24 FPS的電影也許覺得還行,但其實這樣的影片中每一幀都會有模糊,尤其是在快速運動的鏡頭中。如果電影鏡頭快速搖移,圖像就會有抖動、頓挫或者閃爍。
以48 FPS的幀率來拍攝和放映電影會非常有助於擺脫這些問題。它會讓電影看起來更逼真,觀看起來也更輕鬆,尤其是在3D電影方面。
使用48 FPS拍攝的《霍比特人1:意外之旅》2011年上映了24幀和48幀不同的版本。而因為放映技術和成本的關係,全球只有1000塊螢幕進行了48幀版本的放映,而且市場反應並不理想。看了48幀版的電影後,部分觀眾抱怨道:太沒有電影感了。
這是因為,讓運動圖像看起來真實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是運動模糊。在真實的世界,當人們在看一個快速移動的事物或者眼睛快速轉動時,我們看到的事物是 模糊不清的。而正如彼得·傑克遜自己所說,24 FPS拍攝和放映的電影會有模糊、抖動、頓挫和頻閃這些問題,所以看起來更加接近現實的觀感。
我們可以通過在電腦上播放 24 FPS 的影片來感知:通過軟件逐幀查看影片中的運動物體,可以發現運動物體是虛的。(如果希望進一步瞭解不同幀率之間的區別,可科學訪問 Frames Per Second。)
而48幀版本《霍比特人1:意外之旅》畫面更加流暢,運動物體更加清晰,甚至可能清晰得有點過分!觀眾這麼多年來看的都是 24 FPS 放映的電影,已經習慣了模糊、抖動、頓挫和閃爍這些所謂的「電影感」,突然轉換到流暢度和動作清晰度大大增強的畫面,自然難以適應。
面對各種的壓力,彼得·傑克遜回應道:「沒有人會停下前進的腳步,科技也將持續經歷變革。」《霍比特人》系列的後兩部同樣採用了 48 FPS 的拍攝技術。
發展高幀率電影的意義
48 FPS 拍攝和放映的《霍比特人》系列背後,其實是動態圖像製作向高幀率(High Frame Rate, 一般簡稱 HFR)發展的趨勢。微軟高級科技小組的 Simon Cooke 認為,幀率毫無疑問是越高越好。他的理由是:
即使聚焦在一個固定的點上,人類的眼睛也會像布丁一樣慣性地輕微抖動,平均頻率大約是84 Hz。在這些抖動的影響下,人眼視網膜裡的視錐細胞會對同一個物體形成兩個輕微不重合的圖像,以幫助大腦更好地識別運動物體的邊緣。
由於現實環境中有很多干擾信息,人眼會每秒進行2次信息採樣,每次只傳輸很少的有效信息給大腦。以48 FPS放映的電影,經過人眼每秒2次信息採樣後,超過了人眼輕動的平均頻率84Hz。觀眾得到了兩倍於預期的信息,能更好地識別運動物體的邊緣。
而 24 FPS 放映標準的電影在人眼2次信息採樣後,頻率也只是48Hz,遠遠達不到人眼輕動的平均頻率。雖然已經能流暢播放,但觀眾在觀看電影中的運動物體或場景時會有模糊感。
Cooke 從人眼運動規律的角度解釋了,高幀率放映的電影能讓觀眾更好地識別運動物體的邊緣。而從電影產業的角度來看,推廣高幀率拍攝和放映電影同樣具有重要意義。
Extremetech 的 David Cardinal 認為高幀率能提高家庭影院時代實體院線的競爭力:現今越來越多的家庭已經配置了家庭影院,而且你可以很容易地在網上看到自己想看的電影。這種情況對傳統電 影行業是一個很大的衝擊。各大院線需要找到一個突破口,才能在這種窘境中涅槃重生。3D和IMAX電影給大家提供了一個走進電影院觀影的理由。
而48 FPS的拍攝和放映幀率不僅能讓3D電影亮度更高(亮度是 3D 電影觀影體驗的一個重要因素),還因為其運動清晰度大大降低了3D電影帶給觀眾的眩暈感,提供一種沉浸式的觀影體驗。
著名攝影機廠商Red則解釋了高幀率對IMAX放映的好處:24 FPS放映的情況下,IMAX 50英呎大螢幕上一個快速運動的物體會出現2 英呎左右的變形,而在高幀率放映的情況下,變形的程度就會小很多。
這麼看來,無論從人眼運動規律的角度來考慮,還是為電影產業的未來著想,發展高幀率電影都是利大於弊。但正如上面提到,部分觀眾現階段對高幀率電影並不買賬,一些電影原教旨主義者更是直指高幀率電影「過分渲染而使得畫面過假、人造感十足」。
除此之外,高幀率電影無論是拍攝還是放映,都增大了製作成本。製作人員要處理兩倍於 24 FPS 拍攝電影的素材,而影院則要花費額外的預算來購買支持48 FPS放映的電影放映機和媒體處理單元。以上這些都成為了高幀率電影發展的負面因素。
高幀率在民間的流行
高幀率在電影行業發展的並不順利,但在民間卻掀起了波瀾。
許多消費級影像設備廠商和視頻網站很早就開始把注意力放在了高幀率的拍攝和放映上。佳能生產的消費級單反和攝影機基本都配備了60FPS或 50FPS的可選拍攝幀率,「著名相機廠商」蘋果公司從iPhone 5S開始也具備了用120FPS 拍攝以製作慢動作鏡頭的功能。GoPro Hero 3更是在1280 x 720的分辨率下提供了高達120 FPS的拍攝幀速率,進一步推廣了高幀率拍攝在民間的普及。
而在高幀率放映方面,繼提供4K播放功能後,YouTube於上一年 10 月份也開啟 48 FPS 與 60 FPS 影片播放功能,強化了對高幀率視頻的支持。
48幀版的《霍比特人》能帶給觀眾更加流暢和清晰的畫面。尤其在看 3D 和 IMAX 版的時候,高幀率能帶給觀眾更好的視覺效果。但由於我們長久以來看的都是 24 FPS 放映的電影,固有的觀影經驗和美學判斷讓部分觀眾還適應不了48幀版電影帶來的視覺效果。
詹姆斯 卡梅隆正在計劃用48 FPS甚至更快的幀率去拍攝和放映《阿凡達》系列的第2部,但並不是每個導演都像彼得·傑克遜和詹姆斯·卡梅隆一樣是個技術狂,加之成本上的考慮,暫時還沒有看到太多的電影有用48 FPS的技術來拍攝和放映的計劃。
最後,由於各種原因,大陸主流院線一直沒有引進48幀版的《霍比特人》系列,所以想要體驗一下的同學唯有另想辦法了。